环球速递!惊鸿一瞥——福山路|第三集:青岛刘武美术馆和苏雪林故居
来源:半岛都市报     时间:2023-05-30 00:31:56

第三集 《青岛刘武美术馆》和《苏雪林故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鎏鋈

福山路2号甲,《青岛刘武美术馆》。

亲爱的朋友,这一集将介绍如题所示,即:福山路2号。可能有人会问:福山路2号怎么会有两个名称呢?概因为,福山路有2号甲、2号乙。而甲和乙的大门相距几十米,它们共同拥有一个大院。院子之大,相当于两个篮球场。在这拥挤的黄金地段,那是相当的奢侈。院子里,花草繁多,四季青翠。夏季里,桃花、双樱花、丁香等植物竞相绽放、香气四溢。砖头铺就的路径,静静地俯卧在花海丛中。小径两侧冬青环绕。高大的梧桐树,绿荫如盖。整个后院散发着文艺、迷人、憧憬之气。怪不得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苏雪林来青岛时写到:从高处看,整个青岛,好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她流连爱赏,不忍离去。每一个景观都隐藏着她过去的故事,酝酿着风花雪月的柔情。

先说2号甲,即:青岛刘武美术馆。这是一座设计巧妙,建筑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小洋楼。两个屋山采用古建筑的悬山顶和古希腊的三角门楣,整座建筑以石、砖、木为结构。特别是以花岗岩石为底座,房屋外沿以木条装饰,显得格外古朴稳重。从后院看,这是一座典型的二层西式洋楼。但是,从福山路上则完全看不出。当年的设计者独具匠心,利用陡峭的山势,造出了这样别致的魔幻般地房屋。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建筑史上津津乐道的佳话。

从后院看这座独特的西式二层洋楼。

这座房屋的男主人是王先生,面善和蔼。衣着和头发梳理的一丝不苟。而女主人则是福山路上远近闻名的小学教师。她姓杜是哈尔滨人,是五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属凤毛麟角,况且是女大学生而且长得雍容华贵气质高雅。她随夫来到青岛,在海边的一所著名的小学任教。她的到来,立刻在全校引起了轰动。她教过的学生很多,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她爱生如子,宽严并济。可惜的是,英年早逝。若干年后,她的许多学生每每路过福山路2号时,都会情不自禁的回忆道:我们的杜老师在这里居住。我们非常怀念她!

就在笔者身处千里之外的南国写下这些缅怀的文字时,天空由淅淅沥沥的小雨,继而,变成哗哗啦啦的中雨。看来,苍天是通人性的。于是就有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之名句流传至今。

现在,杜老师的后人,既小女儿住在这里。她也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完全遗传了杜老师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基因。她的夫君是岛城非著名的排球教练,曾经为中国女排、中国青年队、全国各省队和全国各高校培养输送了几百名优秀的运动员。因为他业余爱好钢笔画,所以,于2016年正式挂牌成立了《青岛刘武美术馆》。馆藏作品是,青岛文化名人故居大全并申请了作品专利。为此,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青岛出版社为该美术馆出品的《钢笔画老建筑》一书,作为青岛市对外宣传的一个贵重的文化礼品。

杜老师的外孙刘甲天,也出生在这里。二十多年后,刘甲天是北京体育大学博士,担任了中国女篮冲击东京奥运会的体能教练。也是岛城篮球界第一位国字号的体能教练。

杜老师的孙女和重外孙,在海外生活工作。

看来杜老师的后人瓜瓞绵绵兰桂齐芳,算是告慰了仙逝的前辈。

下面说说,福山路2号乙。

从院子里看福山路2号乙。

福山路2号乙是一幢很朴素很静雅的小楼。最为醒目的是,在楼侧有一个圆柱体的建筑,这是典型的古罗马风格。再加上孟莎式屋顶,它是法国17世纪的独特屋顶形式。几个窄而细长的老虎窗,点缀其中。立式墙面上的窗户,则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子。多种欧式建筑元素叠加镶嵌,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浪漫典雅。这样的氛围和环境,特别适合具有小资情调的浪漫女士下榻于此。

历史就是这么巧合。大约在1935年7月,我国著名的堪称现代文学史上享年最长的女作家苏雪林恰恰就住在这里。她一生笔耕不辍,享年102岁,故被喻为文坛常青树。

因苏雪林在此居住过,我们暂且称它为《苏雪林故居》吧。

知名女作家、学者苏雪林(1897年3月26日—1999年4月21日)。

苏雪林安徽太平人,出生于浙江瑞安县。原名苏小梅,1919年改名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老梅等。苏雪林毕业于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后留法。先后在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到台湾师范大学等任教。她著作颇丰,其中有散文集、历史小说集、自传体长篇小说、历史传记、回忆录、戏剧集、论文集等。被称为民国五大才女之一。

据喜马致远介绍:1935年7月24日,乘坐轮船来到青岛,便住在福山路2号。这里曾经是山东大学教职员宿舍。

她写到:这是一幢很朴素很精雅的石楼,屋前有座圆式尖顶塔。全部建筑看去好像是西洋中世纪时代的古堡。屋子所占据的地势很高,站在屋的前面,我们可以望见跑马场新建的罗马式运动场和碧浪际天的大海。屋后是八关山,清晨日出以前或晚餐以后,我们可以随意上去眺望海面初升的旭日和金光灿烂的云霞。

苏雪林曾写下这样的“福山路印象”。

“由我们住所福山路进发,走过王村路,又转过一个弯,便来到中山公园的后门。马路两旁,都是几丈高矮,绿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的大树。并且层层匝匝,一直蔓延到路基的下面,与路下斜坡所生的树林相连结。马路两边枝叶相交,形成了一条蜿蜒无穷的碧巷,也可以说是一片波涛起伏的绿海。树的枝叶既如此之密而且厚。。。。。。”

虽然,苏雪林在青岛居住的时间不过一个多月,但她却是上世纪30年代直接记录青岛文字最多的作家之一。

在她的笔下,我们才知道当年的汇泉浴场,便有了连绵数里的木质更衣室。

在她的笔下,我们才发现“青岛的海可爱,就因为她的绿。”

在她的笔下,中山公园里的一花一木、一榭一亭,她都了然于心。

在她的笔下,崂山上的澄蓝涧水、峰峦竞秀,令人“流连爱赏,不忍舍去。”

在她的笔下,栈桥“似一支银箭,射向碧茫茫的大海。”而栈桥夜晚的灯光“正像一轮乍自东方升起淡黄色的月亮。”

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了青岛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最美景观。“近处万瓦鳞鳞,金碧辉映,远处紫山拥抱,碧水萦回。”

在她看来,这座海滨城市,绿意盎然、清新凉爽。一如她的心情。“好像一株被毒日渴得半枯的树,忽然接受了一阵甘霖润泽,垂头丧气的枝叶又回过气儿来,从那如洗的碧空里,招魂似的,招回它失去多时的新鲜绿意,和那一份树木应有的婆娑弄影的快活心情。”

这座仙岛让折磨她多日的病痛一扫而光,无异于灵丹妙药。

在介绍苏雪林的同时,不得不说她和鲁迅的故事。苏雪林曾说:“反鲁,几乎成了我半生的事业。”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苏雪林第二天获知音讯后,在日记中写道:“······巨憝一死,文坛从此可望宁谧,······”

至于她为何用半生的时间反鲁,俨然成为文坛上的一桩疑案。

苏雪林的婚姻,也是一个传奇。她的丈夫叫张宝龄,是留美的理工男。而她则是留法的文学女。应该说,这是很般配的一对。但是,理工男不解文学女的风情。渐渐地生活中的矛盾愈发尖锐对立,1949年苏雪林打算前往香港时,她问张宝龄:“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吗?”得到的回答是:“不愿意!”一切都在她的意料之中,从此,两人各择一城再无来往。

1961年2月,张宝龄在北京病逝。享年64岁。据说,临终前,他对着苏雪林亲手织给他的围巾默默流泪,口中呐呐自语道:“我不懂浪漫,我没能给她想要的爱情。”

这个让苏雪林怨了一辈子的丈夫,唯一令她满意的是没有另寻新欢。而苏雪林也为他终身守寡永不改嫁。

后来,苏雪林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表示:“我不是合格的女人,我也实在觉得对不住他。”

1999年苏雪林以102岁高龄去世。他俩做到了彼此忠诚,却没有做到彼此理解。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斯人已去,幽思长存。

关于杜老师,关于苏雪林。

当我们即将离开这里时,回望着福山路2号这个宽敞漂亮充满着文艺气息的院落,那些冬青树,丁香花和青青翠竹依旧旺盛着,那些攀绕在红瓦粉墙上的爬墙虎依然生机勃勃。隐隐地与这幢老楼达成了某种默契,等待它的妩媚重现。

这两座西式老楼,因杜老师、苏雪林嫣然娇娆的光环、更加迷人、更加艳丽、更加苓茏。

敬慕岁月缱绻,光熙葳蕤生香。

2023/5/24

下集预告:福山路3号《沈从文故居》。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