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资讯!邬贺铨:共建数据驱动的文化环境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23-02-23 00:55:59


(资料图)

《数据驱动的智能城市》书影。该书围绕6大方面——智慧市民、智慧环境、智慧经济、智慧人才、智慧政府、智慧理念,阐述了政府与企业应该如何运用数据改进自身的工作模式和城市的运作方式,从而建立智能城市。供图: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数据驱动的智能城市》一书的主要作者史蒂芬·戈德史密斯曾任纽约市副市长,对城市治理,特别是对数据驱动的响应型智能城市的建设深有体会,本书中文版译者车品觉曾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拥有丰富的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成功的经验。

尽管中国和美国的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但两国在城市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有共性的。《数据驱动的智能城市》一书中列举的美国城市在数据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在中国也能找到。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城市治理与经济发展和市民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状况更为显著,中国各地都将建设智能城市作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从过去的法治城市、运营城市到如今的数据驱动的智能城市,中国正处于城市治理的历史转折点。本书总结的关于城市治理的主要理念也适用于中国,反过来,中国的智能城市建设实践也将会丰富和发展原有的城市治理理念。

本书列举了大数据在公共治安、消防预警、土地管理、企业诚信、金融欺诈、城管执法、少年法庭、儿童保护、医疗救助、环境治理、政府采购和市民热线等方面应用的真实案例。开发这些应用的起因各不相同,起步也都并非一帆风顺,与技术问题相比,管理体制是开发这些应用面临的主要挑战。本书所述的众多实例的推进过程,让我获得不少感悟。

1.数字革命不仅提供了数据的分析方法,而且也扩大了信息来源。数字化时代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城市大数据决策系统,我们必然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地方政府的行事模式。

2.智能城市首先是智能政府,领导力是智能城市最重要的推动力。政府需要通过管理创新,促使公职人员处事模式基于数据驱动,从关注遵循法规转变为关注问题解决,给予公职人员适当的自由裁量权以释放他们的创造力。

3.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是数据驱动的响应型政府的第1步。共享不代表完全透明,而是构建一个合理的、区分权限的、保护数据的同时能够让知识的价值流转的机制。这个机制需要有严格的安全保障,从而消除因安全与隐私问题而妨碍数据共享的担心。

4.建设智能城市的目的是为市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和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政府开放数据的举措,为市民和政府合作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打开了大门。虽然可访问且更加直观化的数据将会终结政府对信息的垄断,但响应型政府的会更受尊重,民众会相信政府使用数据工具的目的是为他们服务而非其他。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咨询委员会主任。本文经授权摘编自《数据驱动的智能城市》推荐序《共建数据驱动的文化环境》,现标题系编者所加)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 智能城市 数据驱动 各不相同 经济发展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